你知道第一種疫苗是在十八世紀由醫師Edward Jenner研發製作的天花疫苗嗎? 當然也有很多疫苗接連推出—陸續像是霍亂與狂犬病疫苗(兩者都是在1885年)、傷寒疫苗(1886年)、白喉疫苗(1923年)、百日咳疫苗(1939年)、流感疫苗(1945年)、小兒麻痺症疫苗(1960年)、B型肝炎疫苗(1986年)、水痘疫苗(1996年)及人類乳突病毒疫苗(2006年)。
在施打疫苗宣導方面,護理師一項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護理師們從二十世紀初就開始挨家挨戶訪問並對患者進進行疫苗衛教有關工作且也開始擔任疫苗接種站人員,而每位護理師也積極努力地提升一般民眾對於疫苗認識、推廣接種途徑。舉例來說在2017年由美國護理師協會(ANA)具名的一封致美國總統信函中就有探討疫苗安全性及接種計畫的重要性。
疫苗可以預防疾病。疫苗主要是藉由注射同樣會致病但是一種去活性型態的病菌來活化免疫系統,而該疫苗並不會讓我們人類得病;其反而是能幫助身體產生抗體來預防感染生病或假使真的生病的話,則得到該疾病的病況也會變得較輕一些。
正是由於疫苗接種的免疫成效才能讓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80年正式宣布天花病毒已絕跡。同樣的像是小兒麻痺症於1994年在美國與加拿大及2002年的歐洲也都逐漸消失絕跡。另外雖然麻疹尚未根絕,但感染麻疹在美國降低80%,這可說是積極宣導認識疫苗所帶來的成果。
護理師在疫苗方面具有絕佳的資格來持續提升一般社會大眾的衛教意識。其主要是護理師通常要花很多時間與患者相處,期間就有更多機會與患者建立良好關係並找出彼此在疫苗知識上的落差。而疫苗衛教可採取很多種模式來傳達,像是按部就班的教學課程、不拘形式的討論、書面講義及透過網路分享。無論採用哪種方式則必須讓人有接觸的途徑和使用較白話淺顯易懂的字句來溝通,還需要盡可能配合患者及偏好的學習方式。
更多[與病人]相處的時間能讓護理師有更多與病人建立良好關係和互動的機會並找出疫苗知識上的落差。
更多[與病人]相處的時間能讓護理師有更多與病人建立良好關係和互動的機會並找出疫苗知識上的落差。
下列幾項是護理師執行的疫苗教育指導方針並使過程順利成功:
舉辦研討(習)會。研討會不僅有助於執行各種教學模式的課程,同時也能提供較輕鬆的氛圍。較理想的是課程要能簡短且後面須搭配一段問與答時間來讓大家提出疑問或說出自己最在意的論點跟想法。此研討會還可帶來其它好處 — 像是講師能做一份教學前、後的簡短問卷調查來評估參加課程的學生得前後知識學習狀況。這也有助於評估每種資訊是否都是用清楚且是大家都能記住的方式來傳達,藉此來了解是否需要採取不同的教學計劃方針。
數位資源內容。針對疫苗衛教採用網路模式目前算是較有效率的途徑。在北美洲有85%以上的成年人隨時隨地都在使用網路且大部分的人和半數以上的青少年都是利用網路來取得醫療保健相關資訊,這已是一般民眾第二常用的資訊來源。但麻煩的則是用Google來檢索參差不齊的疫苗資訊很可能會在網頁上看到品質不佳、不精確或過時的資訊;所以較為理想的方法是為患者提供最精確、最新疫苗資訊網址的直接連結或QR code;像是要給患者的衛教講義,就能在像是Dynamic Health上看到這些資訊內容且確實可以找到各種高品質、臨床實證資源。
面對面討論。關於疫苗面授教學對很多護理師來說是一種非常直接的方式。這種模式能為護理師提供更有好的機會針對聽講者及其特定知識的落差來專門打造自己的衛教資源內容。這種策略能讓聽講者較不會過於在意去表達自己的看法或感到敏感的一些主題,面對面的討論模式還可以由患者或護理師來發起;其研究顯示在探討新疫苗或疫苗選項及教導那些對某種現有疫苗欠缺觀念或基本理解的患者,還有像是不太理解基本觀念又仍猶豫接種疫苗的患者時,採用面對面討論的方式可能最效益;而DynaMed Decisions共享決策工具支援與患者互動、對話上則就能為醫療專業工作者提供協助。
護理師已取得自己在服務社區的敬重和信任。由於坊間流傳許多有關疫苗的錯誤資訊,這也讓護理師對於一般民眾進行衛教和導正錯誤觀念變得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