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了解究竟甚麼是概念圖(concept map)? 此工具如何運用在各種研究技能及資訊素養? 首先我們要先知道它的來歷,康乃爾大學的榮譽教授Joseph D. Novak是概念圖的開創先驅且寫了許多有關學會如何學習(Learning How to Learn)的相關內容,這同時也是已出版的其中一本書的書名與文章;教授針對學生需求與他的團隊共同研發出概念構圖模式這種技術可將新興科學的各種科目知識連結起來,概念圖其實正是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這種學習風潮的一個最佳典範—基本上也能說是一種思想學派,其主張學習者能主動積極建構知識;而教授更以概念圖為導向將此工具提供給教育工作者來深入測試學習者在某些議題、主題科目教授前後的知識吸收程度。

為何概念圖的源起對圖書館和使用者雙方都格外重要?

圖書館在過去幾年(或更久時間)裡已被賦予要培養學生各種資訊素養技能的使命,事實上此目標儼然已成為一項很重要的宗旨,因此一些像是美國大學院校暨研究圖書館學會(ACRL)之類的圖書館組織便陸續開發出一套有關資訊素養相關架構(framework around information literacy);而資訊素養不只對圖書館及圖書館使用者顯得重要,對學術機構來說也同樣非常重要,目前其實已證實會用圖書館進行研究的學生在修習GPA(學業成績平均點數)上也會偏向較高的分數;這點讓我們不會感到意外的是只要涉及取得、運用研究知識等方面,資訊素養與建構主義均能具有一些共通類似邏輯原理。

其次是關於資料視覺化這個概念,事實上有些研究已顯示人類大腦在處理圖像的速度要比處理文字快上6萬倍;而概念圖是將建構知識這個概念和相關議題以視覺方式呈現,這兩者結合在一起—能協助圖書館使用者在其研究中建立各種相關聯性同時很重要的是能學會自主學習;舉例來說像是在檢索義大利時,此工具就會提供義大利延伸相關的圖像、數條向外延伸的輪輻,而每一條輪輻都代表與義大利有關的概念,比如羅馬、阿爾卑斯山或教皇的國度等關鍵概念,這些輪輻都具有向使用者提示額外主題功能,讓使用者自己能用更精確的輸入來進行檢索;由於此概念圖工具能協助使用者精進自己的檢索能力,所以這種將分散的點串起(connect-the-dots)的方式亦可有助於提升資訊素養。

concept map secondary blog image

EBSCO探索服務裡內建概念圖工具的幕後運算大腦是知識圖譜(Knowledge Graph),所謂知識圖譜是指一種相關事物的語意網路,而概念圖則是將該網路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拜這個知識圖譜之賜,就算使用者自身不是專業的研究者還是能藉此取得專業主題資訊,其知識圖譜能精確搜尋許多全新的資料集,這些資料集則結合了自然語言、廣泛的主題字彙及超過280種語言(含方言)所使用的大量同義字與相關概念;此外還涵蓋好幾種層面的優點,亦即透過概念圖即可讓使用者在本身的研究中建構各種相關聯性檢索,同時還能以自己的母語來輸入各種檢索字詞。

EBSCO產品管理和使用者研究團隊跟圖書館客戶、使用者共同為開發EBSCO探索服務中的概念圖功能密切合作並盡力持續改善為客戶提供最好的使用者體驗,下列是我們新增至概念圖的幾項增強進階功能:

  • 概念圖採用全新的網格視圖能提供使用者另一種瀏覽概念圖資料模式並提供更好的無障礙存取環境。
  • 我們依使用者回饋進行調整使相關聯的分類變得更顯而易見,再搭配網格視圖按領域群呈現相關聯的概念。
  • 更新調配色盤來提升並友善無障礙存取的使用者。
concept map grid view secondary blog image

想了解更多EBSCO探索服務平台的概念圖相關資訊可觀看下列影片或點擊連結即可瀏覽EBSCO Connect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