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圖書館員(Teacher-librarian)會設法藉由各種活動取得資料來支援自己校園社群中不斷調整的課程、協助學習者使用紙本及數位資源、評估規劃應用程式、網站和輔導資訊素養並提供吸引人的第三空間(third spaces)給學生,但有些授課講師(classroom teacher)可能不曉得在學校圖書館員專業的工具箱裡,共同規劃課程也是其中一項技能;這就像輔助學生的學習成就,館員也能協助老師、校務單位主管與員工來達成目標。

協力合作在幾個專業組織訂定的標準屬於其中一種選項;美國校園圖書館員協會(AASL)六項共有的基礎裡的協力合作是其中一項,美國全國院校圖書館準則(National School Library Standards)及國際教育科技學會(ISTE)也都將協力合作者列為教育工作者的七項之一主要指標 另外未來圖書館員框架計畫(Future Ready Librarians framework)則是將協作的領導力(collaborative leadership)形容為一種不可或缺的創新文化,正因藉由這種信賴才能提升師生、校務行政單位、居家照護者以及社區各項能力並得以協作模式觸及更好的未來;透過協作夥伴關係,館員不但能建立彼此信賴的連結還能提高在整個學校的能見度。

透過多元的協作夥伴關係來取得成功

研究顯示教師圖書館員與課堂授課講師之間的夥伴關係能提升教學品質並將學生課業上的技能發展帶往更高的水平並且還能增加一種讓學生將這些技能延伸至校園圖書館以外的可能性,只要課程內容有利用到這兩種身分的講師技能與專業知識,那麼圖書教師的協作就算成功;舉例像是課堂講師會負責將科目內容領域知識帶入課程,而教師圖書館員則扮演技術指導及資料庫檢索專家。

若能有一位像高中英文老師Trevor MacKenzie這樣擔任教師圖書館員捍衛者的角色(teacher-librarian champions)就能算是成功的協作關係,這位老師不僅將自己校內的圖書館員視為彈性搭配的工作夥伴,這同時不只是對他的學生也是對他自己和校內館員來說是非常寶貴的資源;而館員就像一塊共鳴板能協助他尚未發展成熟的查詢計畫構想逐漸成形,且當他的學生需要研究與資訊素養指導時,館員也是他尋求協助的專家,善於教師圖書館員的協作MacKenzie表示:只要將支援跟輔助轉變成一種強而有力的正循環,其不僅可產生動能還能讓師生及整體校內學習風氣共贏且更加受益。

除了與教師形成夥伴關係之外,館員也能在學務行政單位主管中找到強而有力的輔助力,主要是因他們當中有許多人相信教師圖書館員能為自己的學習社群協作樹立一個好榜樣;協作也可因差異化教學須提供更多意見跟建議而納入特教工作者。

不過就像密西根州立學校的圖書館員Kelly Hincks特別提到館員其實能掌控的事情很有限,「我們雖然不能強制要求對方一起合作,但仍可抱持著開放且願意分享的態度來抓住每個機會」。

10個共同協作的創意撇步

館員從非正式的文獻探討中能發現很多增進、改善共同協作的實用相關策略。

前置準備

  1. 做足分析整合工作;針對我們自己的學校做一次全方位健檢掃描分析(environmental scan)或是用來找出員工對於班表、合約與人際關係上的優劣、潛在阻礙跟各種機會的SWOT(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分析;這種模式能揭露、改善進行協作的各種途徑,我們可透過研究學校的各種全新方案整理出課程構想清單並收集多方資源來協助講師做好準備。
  2. 閱讀接收最新的研究資料;Flipster平台提供各種數位雜誌,有像是校園圖書館學報(School Library Journal)、今日資訊(Information Today)與館藏電腦資源(Computers in Libraries)這類主題雜誌;另外EBSCO各種資料庫像是綜合學科類全文資料庫(Academic Search Ultimate)教育資源資料庫(Education Source)圖書館資訊科學全文資料庫(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Source)專業教育全文資料庫(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llection)後者則包含各式各樣的文章且專門探討教師與館員的協作模式;您可直接下載相關書目
  3. 跟其他圖書館的館員多方請教;您可主動聯繫分布在社區的各家校園圖書館,若是在自己所在的地區且自己是唯一的館員則千萬不要自己孤軍奮鬥!建議應追蹤社群媒體上的圖書館組織團體、加入校園圖書館論壇(school library Listserv)或訂閱各種圖書館部落格,無論遠或近,相信只要與我們自己是志同道合的人都會提供有用的建議支援及想法交流。

倡議方面

  1. 主動積極;要讓自己熟悉教師教授的各種課程大綱或目標內容,並主動為講師提供規劃協助且可請老師們(在團隊小組會議中或透過電子郵件) 將符合課程目標的各種資源帶到規劃會議、分享他們在未來幾周要著手進行的教案、課程計畫或特定領域內容。
  2. 行銷自己的技能;若要讓我們的協作日程表不留白也就需要採取主動的方式去找授課講師並讓他們知道館員能從旁協助、提供教學工作化繁為簡的模式,當館員率先提議要建立夥伴關係時,有些老師可能內心會自問「這對我有什麼幫助?」,這時記得一定要主動解開這個疑問;是否有需要一些製作資訊圖表、各種快訊及其他宣傳推廣資料相關協助? 或許透過 LibraryAware 能取得一些幫助。
  3. 讓老師能往專業發展的方向前進;這些可能是一整天的活動、課前或課後在研究工作室或是歷時一小時的午餐學習研討會,但我們需將焦點放在內容及學生如何學習內容上並連結到各種課程計畫、教案原則、演示各種館藏科技資源且應強調授課講師與館員之間的協力合作和對他們、學生有哪些益處。

協調方面

  1. 具有彈性靈活的時間安排;在雙方都方便的時間可跟授課講師主動提議在他們的研究室見面且也要有意願在留校外的時間碰面討論。
  2. 從小範圍開始;應找幾個班級或年級中願意嘗試新模式跟事物的人共同合作來聚焦這種協作型態並描繪出一個輪廓來彼此達到預期成果。
  3. 具體的明確目標;圖書教師的協作模式究竟能對學生的學習帶來哪些影響力? 教學工作的責任該如何分擔? 彼此對這種協作夥伴關係究竟有什麼期待? 我們該如何知道這樣的協作算成功嗎? 對此我們應為達到成功目標訂下原則標準。

評估和調整方面

  1. 衡量自己的成功指標;我們應在完成協作的課程後檢討整個過程,像是否哪些部分有看到成效? 哪些地方沒有? 下次要如何調整? 而到了下一次的校務講師會議也應將協作成果提供學校的學務行政單位及教學單位參考。

想找整合EBSCO各種資源的課堂活動嗎?

您可瀏覽EBSCO Connect來瞭解免費課程教案和課堂尋寶遊戲